据《印度防务研究网》8月27日报道配资之家论坛主要有配资炒股,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恢复向印度提供F404-IN20发动机之后,斯坦航空立刻活泛了起来,要大干一场,把光辉战机卖到国外。
过去几年,印度一直受制于发动机供应瓶颈,导致光辉战机生产节奏长期滞后。
早在2021年签订的批量订单,因为发动机交付迟迟不到位,造成印度空军的接收计划一再推迟。
直到2025年初,随着美国承诺恢复供货并加快交付,斯坦航空终于得以逐步摆脱困境。
根据最新的产能规划,2025年全年预计可完成12架光辉Mk1A交付,2026年起有望将年产量提升至30架以上。
在印媒看来,这对于印度空军而言是“重大利好”,因为此前首批40架Mk1交付用了十年时间,83架Mk1A的计划原本也被认为会拖到2032年才能完成。
光辉战机的技术竞争力到底咋样?
印度斯坦航空最近确实有点飘,美国通用电气恢复供应F404-IN20发动机后,他们立刻宣布要把光辉战机卖到国外,还声称性能超过中美俄同类产品。但稍微懂行的人都知道,这牛皮吹得有点离谱。
首先,光辉战机的心脏——发动机就卡在别人手里。虽然美国现在恢复了供货,但之前因为发动机供应问题,印度空军2021年签的订单拖了四年才开始交付。更要命的是,印度国产的GTX-35发动机到2026年才能完成研制,这意味着至少未来两年,光辉战机的产能完全取决于美国的脸色。一旦国际局势有个风吹草动,比如美印关系出现摩擦,斯坦航空的生产线立马就得停工。这种“卡脖子”的风险,哪个国家买战机敢不掂量掂量?
再看看雷达和航电系统。光辉Mk1A用的是以色列的EL/M-2052雷达,探测距离只有220公里,而中国歼-10C的有源相控阵雷达(AESA)探测距离超过160公里,美国F-16V的APG-83雷达更是达到200公里以上。更关键的是,印度国产的“乌塔姆”雷达直到近两年才初步集成,可靠性还在测试阶段。试想一下,客户买了光辉战机,结果雷达三天两头出故障,还得把设备运回印度检修,这维护成本谁受得了?
最尴尬的是,光辉战机的生产进度简直是蜗牛爬。首批40架Mk1用了十年才交付完,平均一年4架,连印度空军自己都急眼了。现在美国发动机供应恢复后,2025年预计交付12架,2026年产能提升到30架以上。但斯坦航空的产能规划就像画饼,印度空军参谋长去年还公开批评:“十年才交付40架,部队等不起。”这种生产效率,哪个国家敢下单?万一订单签了,战机却迟迟交不了货,耽误了国防部署,这责任谁来担?
印度想靠中国拿订单,这算盘打得响吗?
印度媒体最近总在炒作“光辉战机性价比超过中国枭龙”,甚至幻想中国会采购。这简直是痴人说梦。中印边境争端都闹到什么地步了?中国怎么可能买印度的武器?再说了,中国自己的航空工业有多强?歼-10C、歼-16、歼-20组成的三代半+五代机体系,性能甩光辉几条街。更关键的是,中国的枭龙战机已经出口到巴基斯坦、缅甸等国,性价比和可靠性都得到了实战检验。印度拿什么和中国竞争?
从政治层面看,中国和巴基斯坦是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,巴基斯坦空军的主力战机就是中国造的歼-10CE和枭龙。印度要是真把光辉战机卖给中国,那简直是打自己的脸。再说了,中国的武器出口政策向来强调“不干涉内政”和“维护地区稳定”,而印度的光辉战机从立项到现在,就带着浓浓的对抗色彩。中国怎么可能支持这种可能破坏地区平衡的武器出口?
更搞笑的是,印度媒体居然拿光辉战机的“隐身性能”说事,说它“复合材料占比45%,进气道设计遮挡发动机涡轮叶片,具备部分隐身能力”。但稍微懂点隐身技术的人都知道,真正的隐身战机需要整体气动设计、隐身涂层、内置弹舱等综合技术,而光辉战机连最基本的隐身外形都没设计,所谓的“隐身性能”不过是自欺欺人。中国的歼-20已经实现了超音速巡航和超视距作战,光辉战机拿什么比?
光辉战机出口,到底有戏没戏?
印度斯坦航空想把光辉战机卖到国外,现在看来也就是个美好的愿望。先看看国际市场的反应:马来西亚采购轻型战机时,直接选了韩国的FA-50;阿根廷想买二手战机,最终选了丹麦的F-16;埃及原本考虑光辉Mk1A,结果转头买了中国的歼-10C。这些国家为啥不选光辉?很简单,人家要的是成熟可靠、维护方便、性价比高的战机,而光辉战机在这三个方面都不占优势。
印度唯一可能的突破口是菲律宾。最近菲律宾和印度走得挺近,还买了印度的布拉莫斯导弹。但菲律宾买导弹主要是出于地缘政治考虑,想拉拢印度制衡中国,和产品本身的性能关系不大。再说了,布拉莫斯导弹是印度和俄罗斯合作的项目,技术成熟度和可靠性都有保障,而光辉战机是印度自研的,菲律宾敢冒这个风险吗?
更要命的是,光辉战机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太高。虽然单机采购价只有4000-5000万美元,比F-16便宜一半,但维护成本高得离谱。印度空军的苏-30MKI可用率只有50%-60%,光辉Mk1在服役初期的可靠性更低,零部件储备不足和生产链效率低下是主要原因。要是哪个国家买了光辉战机,结果三天两头因为备件供应不上停飞,这损失谁来承担?
印度的“端到端一体化服务”听起来挺美,但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。斯坦航空连印度国内的备件供应都搞不定,更别说在全球建备件仓库和驻外技术团队了。客户遇到故障,只能把设备运回印度检修,这不仅耽误时间,还增加了运输成本。相比之下,中国的枭龙战机在巴基斯坦、缅甸等国都建立了本地化的维护中心,备件供应和技术支持响应速度极快,这才是国际客户真正需要的。
说到底,光辉战机的出口困境,本质上是印度航空工业“大而不强”的缩影。从1983年立项到现在,40多年过去了,光辉战机还在解决基本的可靠性问题,而中国的航空工业已经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。印度要是真想把光辉战机卖出去,先把国内的生产链理顺、把技术短板补上再说吧。否则,所谓的“出口计划”,不过是一场自娱自乐的闹剧。
配资之家论坛主要有配资炒股
易云达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